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林业   137篇
农学   143篇
基础科学   109篇
  123篇
综合类   738篇
农作物   135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176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29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应用中国气象局2012年发布的气候季节划分标准QX/T152-2012,利用庆阳市8站1981——2016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庆阳市气候四季进行了划分,得出该区常年气候分为无夏季区和四季分明区。入春时间在4月中旬末至下旬初,西南早东北迟;入夏时间(四季分明区)在6月底至7月下旬,西北早中南迟;入秋时间在7月中旬末至8月中旬,东早西迟;入冬时间在10月中旬末至下旬初,东北早西南迟。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对四季分明区的入季日期进行分析得出:入春、入夏日期逐年呈现提前趋势,入冬日期呈现推后趋势,秋季持续天数呈现延长趋势,冬季持续天数呈现缩短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该区近年来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了耐寒抗旱的藜麦,扩大紫花苜蓿的种植,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加大设施农业投入。  相似文献   
102.
摘要:香气是评价葡萄及其加工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构成了葡萄的特征风味。通过了解葡萄果实的香气组成,可以鉴别出葡萄的成熟度及其品种特性,从而为提高葡萄的风味及葡萄的遗传育种工作服务。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成分有酯、醇、醛、酮、萜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在葡萄果实中的含量以及它们的性质都对葡萄的香气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成分及存在形式,综述了葡萄果实中多种香气的合成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3.
以等摩尔芳香醛(10 mmol)、乙酰乙酸甲(乙)酯和单取代脲为原料,一水合硫酸氢钠(0.5 mmol)为催化剂,在70℃、无溶剂条件下,采用Biginelli"一锅法"合成了一系列N1-取代的3,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产品结构经IR,~1H NMR和~(13)C NMR进行表征,并通过X-单晶衍射分析确证了其结构.提出了可能的催化作用机理.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廉价易得,产品产率高,是一种绿色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04.
采集梁平柚主要产区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及综合肥力情况,为指导梁平柚果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大部分产区土壤pH值呈微酸性或中性,基本在梁平柚生长的适宜范围内,仅大观和金带两地土壤pH值小于5,已严重偏酸; 2)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质量分数分级标准,梁平柚主要产区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总体上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 3)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质量分数总体处于中下及更低水平,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总体达到中上及更高水平; 4)土壤有效态钙、镁、铁、铜、钼均处于中等及较高水平,锰、锌、硼质量分数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 5)采用改进后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得出,梁平柚主要产区土壤综合肥力均为Ⅲ级,属一般肥力水平,且有机质、氮和钾是限制其土壤肥力的主要因子.因此,建议梁平柚果园施肥偏重氮肥与钾肥,同时与有机肥、锰、锌、硼等微肥进行配施,并结合各产区实际情况,进行土壤酸碱调节,以达到培肥土壤和促进柚树生长结果的双重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背景】 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在海藻糖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能够介导海藻糖代谢调控几丁质合成及昆虫发育。【目的】 本研究通过抑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TPS的表达,检测RNAi沉默SfTPS效果,观察白背飞虱蜕皮状况,测定几丁质含量及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基因的定量表达,探究SfTPS在白背飞虱几丁质合成中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注射法RNAi技术,以实验室饲养多年的白背飞虱种群为试验材料,体外合成两个SfTPSSfTPS1SfTPS2)与GFP的双链RNA(dsRNA)后,分别注射到白背飞虱体内抑制TPS。首先,在dsRNA注射后48 h采用Trizol法提取白背飞虱的总RNA,反转录并合成第一链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TPS表达沉默情况,以确定RNAi的效果;其次,测定dsRNA注射后48 h和72 h白背飞虱整体几丁质含量并对翅发育畸形虫体进行拍照;最后,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白背飞虱SfCHS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分析SfTPS1SfTPS2在几丁质合成调控中的作用。【结果】 与注射dsGFP相比较,dsSfTPS1和dsSfTPS2的RNA注射后,能够促进SfCHS表达量上升,几丁质含量增加,白背飞虱成虫翅出现畸形。qRT-PCR结果显示,单个SfTPS dsRNA注射后本基因的表达能够被极显著抑制,与注射dsGFP相比,不足对照组表达量的30%,且单个SfTPS的dsRNA注射后,另外一个SfTPS表达同样显著下降;dsSfTPS1和dsSfTPS2注射后,白背飞虱成虫翅均为长翅,出现一定比例的翅卷曲等畸形情况,其后48 h和72 h产生一定的死亡率;几丁质含量检测发现,SfTPS1SfTPS2的dsRNA注射后72 h,几丁质含量显著上升。与注射dsGFP对照组相比较,SfCHS1SfCHS1a表达量在dsSfTPS1注射后72 h极显著上升,在dsSfTPS2注射后48 h和72 h时极显著上升,且dsSfTPS1和dsSfTPS2注射后SfCHS1b的表达极显著增加。【结论】 SfTPS能够通过调控白背飞虱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来控制几丁质的合成,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SfTPS在白背飞虱等昆虫中的调控作用并作为潜在控害靶标,为进一步开展和筛选有效的海藻糖合成酶抑制剂控制白背飞虱等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喹唑啉衍生物具有广泛的农药生物活性,如抗细菌、抗真菌、杀虫、除草、抗病毒及杀螨等,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不同药效团引入到喹唑啉骨架中,经结构修饰后能合成一系列具有农药生物活性的新型喹唑啉衍生物。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农药活性研究进展,旨在为喹唑啉结构的修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为寻找高活性的米尔贝霉素衍生物,以伊维菌素为原料,经脱糖、羟基保护、氧化、还原胺化、脱保护等将其转变为13-氨基米尔贝霉素类似物,通过三组分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米尔贝霉素磺酰脒类化合物(7a~7i),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室内活性。结果表明:各衍生物对朱砂叶螨和豆蚜均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7f、7h和7i对朱砂叶螨24 h的LC50值分别为1.04×10–2、9.60×10–4和1.44×10–2 mg/L;7i对豆蚜24 h的LC50值为7.81 mg/L。米尔贝霉素13位氨基上磺酰化的结构修饰有助于提高米尔贝霉素类化合物的杀螨、杀蚜活性。  相似文献   
108.
以[14C]碳酸钡为放射性同位素原料,通过格氏反应、Curtius重排、亲核加成、硫代及关环等7步反应,制备了同位素碳-14标记的毒氟磷粗品,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纯化获得标记物纯品14C-毒氟磷(N-[2-(4-甲基苯并[2-14C]噻唑基)]-2-氨基-2-氟代苯基-O,O-二乙基甲基膦酸酯,38.3 mCi)。7步反应的化学收率/放化收率为10%。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FSA)分析确认。放射性薄层成像分析(TLC-IIA)、高效液相色谱-液体闪烁测量联用分析(HPLC-LSC)、高效液相色谱-流动液体闪烁测量/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分析(HPLC-FSA/PDA/MS)和LSC分析表明,14C-毒氟磷的放化纯度和化学纯度均大于98%,比活度为58.0 mCi/mmol,可作为放射性示踪剂,用于毒氟磷的代谢和环境行为等研究。  相似文献   
109.
110.
Meta‐analysis has been an integral tool for fisheries researchers since the late 1990s. However, there remain few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meta‐analyses in the field of fisheries. Here, we provide the necessary background fo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 including a brief history of the use of meta‐analysis in fisheries, an overview of common model types and distinctions, and examples of different goals that can be achieved using meta‐analysis. We outline the primary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meta‐analyses, including difficulties in discriminating between alternative hypotheses that can explain the data with equal plausibility, the importance of validating results using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the trade‐off between complexity and sample size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model output. For each of these challenges, we also provide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use of propensity scores for dealing with selection bias and the use of covariates to control for confounding effects. These challenges are then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diverse subfields of fisheries, including (i) the analysis of the stock–recruit relationship, (ii) fisheries management, rebuilding and population viability, (iii) habitat‐specific vital rates, (iv) life‐history theory and (v) the evaluation of marine reserves. We conclude with our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meta‐analysis will continue to grow in importance for these and many other research goals in fisheries science and argue that standards of practice are therefore ess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